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特質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完成后,我們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誠然,我們所開啟和追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與鄧小平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一脈相承,但又被賦予了新時代的鮮明特征和嶄新內涵。那么,如何理解和把握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從黨和國家發展全局出發,擘畫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并從五個方面闡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特質。
人口規模宏大的現代化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宏大的人口規模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國情。人口問題一直是困擾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難題,現代化的任務非常艱巨。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收入差距的問題尤其突出,社會就業和民生保障的壓力十分巨大,宏大的人口規模不僅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影響,更對社會主義現代化提出了考驗。宏大的人口規模意味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就是推動總體上的小康向全面的小康轉型,讓現代化惠及宏大人口規模中的每個個體。
宏大的人口規模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充足的動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口眾多、農民所占比重較大是基本國情,同時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釋放人口紅利,加強新農村建設和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使大量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就業和新興產業,工業化發展、城鎮化建設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推進,黨中央著力構建現代教育體系,民眾普遍接受現代國民教育,規模巨大、素質優良、發展全面的人口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動力支撐。這樣,我們黨化解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面臨的人口難題,與時俱進地加快實施新的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實現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戰略,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新目標。在現代化進程中,宏大的人口規模是一股強大的動力,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必然是依靠人、為了人的現代化。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社會主義現代化在宏大的人口規模中穩步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體現和本質性要求。一方面,富裕象征著社會物質財富的積累和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現,是經濟建設的成果,是社會的理想與現代化的衡量標準;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意味著全體成員對財富的共同占有而非少數人的集中占有,是現代化成果惠及個體的體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本質內涵。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對我們黨提出了新要求。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中國共產黨始終帶領全國人民共同奮斗,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指引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三步走”戰略基礎上,對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作出新部署,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調加快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符合人民群眾期盼的現代化,是惠及全體人民的現代化,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早日實現共同富裕。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社會主義現代化追求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要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協調發展。共同富裕固然以物質的充足為基礎和前提,但如果僅僅滿足于物質生活的富裕而不能實現精神上的進步,則與現代文明的要求背道而馳。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與人的綜合素質的普遍提高,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特征。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有著重大意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物質生活是基礎,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但物質生活并不能構成全部內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乎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加快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六大新目標: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在社會文明層面上,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只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才能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真正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可持續的整體的現代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自然界是社會生產力的基礎和來源,為人類的生產和再生產實踐提供物質前提,保護自然環境、節約自然資源是對自然的尊重、對規律的順應以及對發展的質量要求。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現代化摒棄了傳統工業化的野蠻性和自利性,強調人與自然的互利共生,是新發展理念引領下的高質量、可持續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日益煥發出蓬勃生機。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重要部署,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提出了新構想。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就要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穩步推進現代化提供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走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源于中華文化追求和睦的優良傳統,源于中國對當今世界全球化、多極化和時代主題的積極回應,源于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目標的正確判斷和對人民切身利益的保障,源于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的不懈追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融入國際社會,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斷為世界和平作出努力,成功地走上了和平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只有堅持和平發展,才能體現出一個大國責任,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才能彰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并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更多中國方案、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依然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既是宣示和承諾,也是現實和行動。同時,我們必須看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增多,和平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提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平安中國,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中國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不會對全球構成威脅,而會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良性循環互動。中國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始終是全球和平的維護者、世界發展的貢獻者和人類利益的捍衛者。